(通讯员 顾泽文)5月11至6月1日,学校举办了2023年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营活动。来自5个高校的7名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交流和实操工作坊的形式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学习盛宴。来自各教学单位的57名专任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
第一讲由华中农业大学李恺教授作题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专题讲座。她指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要观察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要关注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学科专业原理、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等;授课时要突出“以点带面”的讲授方式,注重“度”的把控,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效果。
第二讲由武汉大学张晶副教授作题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比较文学>课程为例》的分享。她指出,课程思政不应停留于教学资源的挖掘,而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相关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有深度、有广度;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要避免“本末倒置”,不能仅仅将专业课程视为思政元素的载体,而应该立足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传递价值。
第三讲由华中科技大学杨勇教授作题为《工科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电路理论>课程为例》的分享。杨勇教授结合《电路理论》等课程的案例,生动探讨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顶层设计、映射关联、目标分解、机制创新、示范落实等。他指出,课程思政实施需要形成系统性解决对策,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未来工程师的职业精神规范,建构六维思政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与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映射关联;结合专业认证质量监控机制,建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第四讲由湖北师范大学刘敏教授作题为《课程思政示范金科的申报、建设与实践案例——以<英国文学选读>课程为例》的分享。她娓娓道来,以“出活、出品、出圈、出人才”的理念向老师们展示了如何以思政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构建并实施“思政引领、六位一体、四维联动”特色教学模式。
训练营日程过半,进入实操工作坊环节。工作坊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曹敏惠教授和我校电气信息学院刘健教授担任辅导专家。
曹敏惠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教学尤其需要依靠团队协作的力量,共同备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集思广益,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统筹协调案例使用,避免课程思政案例硬插入和重复使用风险。还分享了《数据挖掘》和《植物学》两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参训教师们认真观看,启发良多,不时轻语交流。
刘健教授以所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基础,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获奖的经历,从课程思政的元素、方法、案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理工科类课程中的人物、知识点、优秀传统、大型工程、实践环节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来挖掘利用,可以采用科学思维、梳理时间线、对比等方法来实施课程思政。刘健教授的分享层次清晰、节奏明快,语言风趣、情绪饱满,极富感染力,在场老师都被刘健教授所展现的精心育人的初心和巧妙的教学设计所折服。
在学员案例分享和辅导研讨阶段,来自电气信息学院的黄自鑫老师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冯国英老师分别以所授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和《工程制图》课程为例,分享了自己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体悟和困惑。两位专家对分享案例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专家认为,两位老师的案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详实,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到位,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思路清晰,有一定创新和借鉴意义,是比较优秀的实操案例,值得老师们共同学习。但两个案例在立足专业内容本身、思政元素融入的自然和适时上仍有进步空间,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其他教师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第七讲由我校周德红教授作题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及申报技巧》的分享。他先阐述了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思路。然后以所授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安全管理学》为例,从建设思路、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分享了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并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作了详细辅导。最后结合近期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校内申报和评审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与老师们作了探讨。周处长的分享干货满满,特别是从政策制定、实施管理和项目评审的角度为参训老师们厘清了思路、明确了重难点,老师们表示收获良多。
参训教师纷纷表示通过培训,对如何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的路径与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次培训帮助老师们进一步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审稿:蒋尹华 赵春阳)